从公元前283年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立,到1683年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自古以来,传统博物馆主要通过引导观众进入展厅欣赏文物与展品的方式进行展览。然而,这种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展览空间的大小、场馆布局以及展览时间的安排。因此,传统博物馆常被视作文物收藏与展示的仓库,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难以触及且具有距离感。此外,鉴于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在本质上属于人民的共同财产,传统博物馆便面临着一个难题,参观博物馆的公众难以自由地获取关于这些馆藏文化遗产的详细信息。这些因素往往导致观众与展品接触的机会与程度有限,且难以在短暂的参观时间内充分了解和欣赏文物与展品。
因此,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让其收藏的文化遗产以一种生动创新的方式,成为观众参观体验,乃至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与图书馆的公共教育功能颇为相似。基于这一愿景,全球博物馆的数字化革新与管理已成为学术界和公共领域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博物馆开始探索新的展览方式。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VR,即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R,即Augmented Reality)和在线展览平台,为博物馆提供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可能。这些技术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还使得观众哪怕置身博物馆之外,也能轻松地获得接近实地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数字化的历史
自21世纪初以来,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已经持续了十余年。2001年,在伦敦由数字保存联盟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联合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专家首次提出了“数字管理”这一概念,旨在探讨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标准的改进以及各领域数字管理知识的共享可能。然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化进程变得更加先进且多样化。因此,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成为了博物馆与其馆外观众建立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知名博物馆都致力于通过在其官方网页上发布数字化信息,或利用便携式设备预先录制导览内容来创建自己的虚拟展览环境,例如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Compass”、卢浮宫的iPhone虚拟博物馆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史时间线”。这些博物馆的共同目标是,希望广大观众可以更快、更轻松、更便利地获取展品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OAIS,即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旨在促进各界就档案或存储库长期保存数字信息所需满足的要求达成广泛而跨学科的共识,一般由人员和系统构成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已承担起保存信息并将其提供给指定社群利用的责任。
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技术与社会影响力扮演着相互补充的角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传播与思想的交流得以彰显。因此,数字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应聚焦于提升访问者的体验,而非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展示。
技术与革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技在21世纪的博物馆生态系统中有着多样化和日益增长的应用,包括提供沉浸式数字体验、策划观众定制旅程、改善导向系统以及简化运营模式。如今,全球博物馆都意识到需要跟上最新的科技趋势。现今,在全球博物馆中,以下几项技术较为常见:
沉浸式投影环境
沉浸式投影环境将观众包围在360度的数字显示中,该投影环境能够对观众的存在或所做出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响应。这项技术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比如模拟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自然环境,让参观者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于场景之中。
通过AR/MR技术实现的定制化体验
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根据参观者的个人档案或偏好提供定制内容。博物馆可以利用AR/MR提供个性化导览、互动教育内容或实时适应的增强叙事体验。
全息展示
全息显示技术能够创造出三维漂浮图像的幻觉。博物馆可以利用这些技术重现历史事件,并赋予历史人物“新生”。
AI导览
AI辅助的虚拟导览利用人工智能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导览和信息。博物馆可以使用这些导览根据每位观众的兴趣定制内容,包括为视觉障碍或神经多样性访客提供帮助,以及在展览过程中提供互动的即时信息。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