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总则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国家加强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加强文物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以下结合自身工作体验,浅谈对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工作的认识。信息化——时代趋势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新技术、新理念风起云涌、推波助澜,带动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更加声势浩大、席卷全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敏锐把握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及时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吹响了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时代号角。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聚焦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陈旧模式,重塑传统行业,推动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每一个行业的必修课,文物领域也不例外。信息化在推动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必然选择 数字化过程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不能完全无缝复制、记录现实世界的所有信息,但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对应现实世界的数字模型,表述其蕴含信息的数字空间。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指出,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应用,应当尽可能地保存与挖掘文物“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价值。数字化工作既能充分记录文物本体信息,起到保护作用,也能在最小干预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充分表达文物价值,达到利用目的。采集文物信息资源(即文物资源数字化)理所当然地成为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和充分挖掘文物价值的必要手段之一。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所指的信息一般表现为四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也是进行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最基本元素。数字化四种基本元素的有机组合,出现了影视作品、三维制作、虚拟场景、沉浸体验等多态呈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这些都已经跃居潮流之上,成为时代新宠。数据资源的可复制、可再生、可关联、可共享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数字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在数字化赋能下,才有可能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本体与价值展示、真实与虚拟表达等多种模式和多方渠道,实现远古与现实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通过信息化转型,我们有了更好的技术手段,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数字化历程——探索前行 文物领域的数字化工作起步并不晚。早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博物馆与档案机构已经意识到数字化在提高藏品资源管理效率、提升文物研究水平、扩大文化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一些大型博物馆尝试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文物资源数字化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率先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和展示,到云冈石窟运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洞窟测绘,各单位逐步建立起文物资源管理数据库。纵观如今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文物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曲折和困难,如人才缺乏带来的业务推进困难,标准不一影响资源共享等,但文物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滞,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在我国取得显著进展,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清拍摄与三维扫描技术,精准捕捉文物的形态、色彩、纹理乃至细微结构,实现数字化记录与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物数据资源,有效降低了文物实体展示、研究过程中的物理损耗风险,拓宽了文物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为文物保护、修复及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在文物数字化、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两个要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发展”是不可忽视的牵引和辅助措施,“业务需求”是明确方向的驱动力量。以影像拍摄为例,从原始的胶片拍摄到数码相机,从低像素到高清高精度,从二维照片到三维影像,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更新推动了文物数字化的精细和精准。在业务层面,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首次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行业的国情资料,随后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直到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码影像拍摄、基础数据库建立、网络互联互通、北斗坐标精准定位、遥感影像比对识别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善。通过业务驱动,尤其是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文物信息化人才、技术、标准、网络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都得到极大发展。在当前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强力需求驱动下,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中知识图谱、生成式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和普遍。文物保护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信息化发展——前景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强调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保护工作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通过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推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全景呈现文物国情资源,全面增强文物安全保护监管、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文物价值挖掘服务与资源共享利用水平,目标更明确、步伐更坚定。 展望未来,文物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在文物数字化应用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下,立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建设文物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大数据助力文物保护管理与科学决策机制,结合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强化文物安全协同管理,提升文物安全保护监管能力,筑牢文物安全防范底线,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能,促进文物活化利用。通过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行业资源全覆盖、可呈现,让文物国情看得见;以网络化手段实现文物保护工作能监管、可控制,让文保工作管得住;以智能化手段实现文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有依据,让文保措施用得上,为推进我国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